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 “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重心在“全”。在新时代,“三全育人”应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提高思政课堂育人实效。《2022年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40岁以下的网民占比54.8%,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表达思想、丰富情感、参与社会生活的“常驻之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三全育人”应聚焦网络育人环境,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总书记的讲话从大局大势出发,从意识形态工作全局高度,指出了网络时代做好思政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揭示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强调了抓好新媒体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牢牢把握网络育人的方式方法,努力用好互联网资源,激活学校思政课堂,筑牢学校网络育人空间。
教学语言勇于“触网”,找准师生对话突破口
思政课教师思想上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育人者应通过语言的魅力,通过思政课堂传播真理,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树立正确人生导向。但现实中,不少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语言话语陈旧、刻板,令学生“敬而远之”,致使教师需要传授的知识因为语言这一载体过于生硬而被“屏蔽”,不能很好地入脑、入心,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是如何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政教育呢?
首先,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勇于“触网”,了解学生们经常使用的“网言网语”。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对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和“热词”特别敏感,常以熟练地使用“网言网语”作为同龄人彼此辨识的“标识”。在天职师大的思政课堂上,教师一方面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热词,善于运用“网言网语”打开和年轻人之间的“代沟”,实现“无障碍沟通”;另一方面,也善于将大道理转化成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网言网语”,用大学生接受并喜爱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其次,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还主动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网络软件,熟悉学生们常用的APP,加深对网络的熟悉度,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所谓“网言网语”,其中也充斥着粗俗、低俗甚至错误的信息。青年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鉴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被网络传播的错误思想等影响,导致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因此,天职师大的思政教师会认真进行甄别,尤其是对网络上传播的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主动“触网”,启发学生多维学习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堂教学过程是育人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思政育人的主阵地,面对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思政育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因事因时因势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教材内容展示、教学案例运用、教学课堂互动等教学环节,融入网络用活网络,提高教学质量,夯实育人效果。
2022年的春天,奥密克戎病毒带来的新一轮疫情,令天津又遭遇了一场“倒春寒”,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参差不齐,老师也很难全面掌握学生听课状态,以及课后预习和复习状况。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全方位布置线上教学资源,把教材转化成电子刊物,把案例素材转化成影像资源,把对教学内容的阐释转化成直播互动。同时,在教学方式上,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授课形式,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优势,激活他们善用网络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活起来、动起来。教学过程主动触网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辨别网络信息,还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后时空善于“触网”,激活思政课堂长效育人
思政育人不仅仅是思政教师和思政课堂育人,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更表现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这需要在天职师大思政课堂以外营造一种长效的育人环境。疫情期间,网络授课已成为一种时尚,但90分钟的线上教学不足以实现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如何夯实思政育人实效呢?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营造好课后时空的互联网平台。比如,构建“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的“大三制”天职师大特色网络课堂,同时把“授课中”这一环节分解为“教师直播+学生线上分组讨论+师生连麦互动”的“小三制”课堂,构建“大三制”与“小三制”相结合的“三三制”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在我们普遍关注的“小三制”课堂中首先教师直播侧重知识的外化,侧重案例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分易、雨课堂等小程序抛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为下一阶段学生线上分组讨论打下基础。在第二环节,老师以时政热点引导小组创建知识亮点,实现理论内化。在师生连麦互动阶段,学生通过直播形式分享知识亮点,师生共同就问题结合实践予以深化,最终实现理论进一步外化和升华。
但是,在价值观的养成中,这并非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较为容易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点,甚至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但在网络大环境的冲击下,学生在课堂上刚刚形成的知识结构雏形,由于不良信息的影响,有可能瞬时坍塌。因此,在“三三制”网络课堂中,学生授课前和授课后的知识准备和知识巩固则尤为重要。在授课前阶段,针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问卷星、学习通等小程序开展调查,综合掌握预制内容的知识背景,提升对知识点的兴趣,为积极参与到授课中阶段打下基础。同时,在授课后阶段,思政课堂还应综合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组织网络实践课。线上引导学生自由组建合作小组,以文艺的形式,比如舞台剧、歌曲、小品等演绎近代中国面临的苦难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比如,引导学生模拟中共一大召开的场景,让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会议召开的过程,并录制好视频,由老师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其他同学,强化同学们的参与感,升华其对中共一大的认识,提升学生们对百年大党的感悟。课后时空善于“触网”,有助于巩固线上课堂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稳定形成。
结语
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已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顺势而为,主动熟悉网络语言,用“青年语”育青年人。另外,还把授课过程积极与互联网融合,带动青年学生走进课堂,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同时,在课后时空,教师还及时捕捉、搜集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关注学生网络舆情动向,及时在思政课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纠正或批判,旗帜鲜明地亮出正确观点,帮助学生提升分辨是非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思政教师和思政课堂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任务。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站稳网络舆论阵地,用好网络资源,不仅能强化显性思政,让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还能细化隐性思政,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国情的贴切把握,点亮学生信仰,使其将理论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这既是思政课堂的职责所在,也是天职师大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所在。
原文链接:https://www.sizhengwang.cn/a/szzx_ldtsz/220413/10582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