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转变思政课程教学,让思政课堂焕发了新的活力。
坚定思想政治引领,思政成果丰硕
湖北恩施学院在思政课建设上,始终坚定党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多措并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思政课建设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赛促教有成效。学校思政教师在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在第一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获三等奖2项,《武陵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获恩施州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教师培养有力道。实施思政教师分阶段培养计划,培养思政教师队伍专业理论知识、师德师风建设、实践教学水平等能力,提高思政教师理论底蕴、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建立有目标、有重点、层次分明、多方位、全覆盖的培养培训体系。
思政建设有成效。湖北恩施学院组织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获批立项41项,通过验收10项;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评为湖北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评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并将有望参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创新“大”课堂,让思政课走进师生“心坎”
学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造性将OBE教育理念融入“大思政”课程建设,用“以岗定学、课岗对接”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基于“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应用“虚拟+现实”“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平台,强化思政课程建设。
开展校领导班子成员上讲台、授党课、讲思政课活动;推行学院领导每周到班级、课堂、宿舍和师生中去的“四到”制度;创设网络课堂+教学课堂+实践课堂+社会课堂“四堂联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调整“三大平台”助力创新思政课堂,让思想政治意识深入师生心坎。
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共建社会课堂
探索建设“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进行创新性研究,把“大思政课”延伸到基层实践。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元素融合,挖掘与专题密切相关的本土鲜活史实,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湖北恩施学院先后在恩施州内建立了恩施市抗战历史陈列馆、张富清先进事迹陈列馆、咸丰忠堡大捷纪念园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了“恩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思政课老师深入恩施州当地红色文化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领航计划”,以实践课程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恩施市博物馆主办的老城寻宝大型文旅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参与的方式了解恩施地区的革命英雄及其事迹,也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肩上的责任与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信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做好社会服务,“鲜活”思政课堂
作为恩施州地方高校,学校则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山”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助力恩施地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2019年,学校与宣恩县高罗镇板寮村乡村振兴结成对口帮扶单位,为学校服务乡村发展、振兴乡村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社会实践的场所。2023年,学校立足恩施州社会文化发展,成立了“两院七所”,立足武陵山地区和恩施州社会、经济、文化全面绿色转型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应用研究。此外,学校持续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并在全校范围开展厨余垃圾堆肥大赛,通过数年的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劳动教育先进经验。这个以科学发展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的劳动教育经验,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培养了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
拓宽“大思政”课堂路径,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做好思政育人工作,要更充分、更广泛地发挥“大思政课”在实践方面的作用。湖北恩施学院将继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用“活”思政课堂,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唐雅溱
图片:田瑞
本网:于超 汪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