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聚焦
时事聚焦
    时事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聚焦 > 正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审视

    发布日期:2023-01-28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近年来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人类深刻检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开拓一条生态化的发展之路借以保护人类的绿色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增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开创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模式。因此,从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三个维度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理据,有利于深化对全球生态问题的认识,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题。

    第一,重塑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认知范式。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通过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有机衔接,从而书写了自然史和人类史交织并进的辉煌历史。起初人们匍匐于自然界脚下敬畏自然,后来人类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及至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对自然的严重破坏,形成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机械思维方式,否认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认知范式的错位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需要摒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重塑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汲取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第二,锚定了增进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价值坐标。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大自然的内在价值通过人的劳动得以展现,相应地,人一旦失去大自然,生命就无法存续。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遵循资本增殖的价值逻辑,导致标示人之本质特征的劳动质变为异化劳动,工人的劳动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

    异化劳动不仅使工人失去了自主支配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夺走了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在异化劳动的催动下,大自然裹挟于资本增殖逻辑的怪圈中,成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和聚敛财富的工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牺牲生态环境、追求少数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内在超越,劳动者将成为劳动和自身的主人,劳动则成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增进人与自然共同福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遵循的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

    第三,开辟了人与自然实现和解的实践新路径。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质变为异化劳动,工人的劳动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因此,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道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时代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曾指明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根源,只有进行彻底的制度性变革,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复归。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既实现了人们通过自主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又促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10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优越性得以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守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价值情怀和实践旨归,开辟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实践新路径。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将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环境基础研究”(NWNU-SKQN2019-41)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钰(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网编辑: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