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聚焦
时事聚焦
    时事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聚焦 > 正文

    【思政课堂】思政课要授人以“爱”

    发布日期:2022-07-0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仁而爱人”的情怀,以“捧着一颗心来”的挚诚,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不断打造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思政课。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思政课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呢?这就需要通过思政课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第一是要使学生在心灵上有触动感,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思想进步的热情,铸造出信仰之魂。要感动学生首先必须感动自己。好的思政课要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只有教师做到真信,才能用真情去感染、打动学生的心灵。

    第二是要使学生在使命担当上有责任感。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教师要培养青年胸怀“国之大者”,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新时代、新天地施展才华和抱负。

    第三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依靠感。思政课不只是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爱”。思政课的效果不仅仅是在思政课本身,还可以扩展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个教育结构中去。“大思政课”就是改革传统思政课主体单一、渠道单一、传播面单一的不足,使思政教育由单一课堂向所有课堂、由教学部门向管理服务部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开放,实现多层次、全方位转变升级。在全社会形成大思政的势能,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发展建立在安全可靠的社会性行为保障体系之内,使他们能够在多层面上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大爱。这对于处在心智发育期的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自觉建立起对思政教育体系的信任感和依靠感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是要使学生在参与上有角色感。要充分展现各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课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唱独角戏,要充分体现学生群体的角色参与。思政课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到课率和抬头率这样的基本要求,还要探索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率和贡献率,把学生这个重要的教学活动主体的潜能发挥出来。这需要大力拓展、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角色作用,多方面为学生创造灵活参与的机会和平台。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参与率。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教学方式面前,可以探索更好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手段,形成教师与学生、思想供给与需求的有益互动,这将会大大增强思政课的魅力与活力。

    打造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思政课,要从思政课教学全链条出发,从提升教师水平、教材质量、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动思政课改革取得实效。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学科基础厚、师风师德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到政治过硬,也要做到本领高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的首要内容,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要把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核心要素,以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作为考核评价的关键,通过考核评价推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沿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根据教育对象存在的差异性特征,坚持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推进精准教学。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统摄教育力量,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使课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基本需求。

    在科研机制建设上,要增加对思政研究的政策支持,鼓励思政教师与各类专业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建立教学教研合作关系,构建多层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在课程资源利用上,建立健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学单位共享共用,并在推进交流分享典型经验、探讨不同特色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因地制宜,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基层教学单位的书记、校长要带头讲思政课,有针对性地发掘利用思政课课外授课群体,开发使用多层次课程资源。

    在实践教学机制的探索上,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机制。积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思政课堂与当地红色资源结合起来,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与学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方式、新途径。

    (作者:刘汉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