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党的建设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中,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中,蕴含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拓展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中逐渐实现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本质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这些重要论断把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物质世界、人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民族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价值目标,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时,需要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考察现代化问题和人的发展的方法论?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这两个命题的内涵?如何理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都内在地包含着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并非所有的现代化都必然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现代化起始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产物。从世界范围和历史进程看,现代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现代化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现代化运动开始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相对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后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它秉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利性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决定了由资本逻辑所决定或控制的现代化难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现代化运动一开始,人的发展问题就不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者那里,社会发展总是同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人的发展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相联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进步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一方面,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构成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容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来说,社会全面进步就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科学阐释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价值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关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从人的本质规定来理解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人的本质问题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体现在两个著名的判断上,一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劳动及其现实存在的条件中,从人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来理解人的发展,主张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或人的本质异化的基础上,呼唤在未来社会中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人的本质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人的发展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P189)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对片面发展的克服。只有消除异化,消除旧式分工,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从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看,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人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人们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受到血缘关系、宗法关系、等级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等的制约,人处在极不自由、不发展的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而转向以“物的依赖关系”(即商品交换关系)为基础,并受到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人们较之封建社会获得了一定的新的自由和发展,如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卖劳动力等,但是,人们在“物的关系统治下”仍然存在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只有当人们摆脱或超越“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时,才能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理想状态,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和群体自身的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即体现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二是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发展。“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1](P46)
再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666)只有在未来社会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P571)未来的新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P683)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P299)
2.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与此同时,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道路,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并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做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回答。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建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又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小康之家”的概念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思考,进而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就业、人的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指标,而且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指标,同时提出了从“翻两番”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以及培养“四有新人”的观点,都蕴含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被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P294)他还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发展之间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人越全面发展,就会创造越多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越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002年5月28日,他在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6](P272)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避免把经济指标或GDP作为发展的唯一目标或根本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和保障。“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最终也难以搞上去。”[7](P168)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P215)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的深刻揭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思想,都贯穿和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向。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并作为“我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8]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做了全面的阐释,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质,明确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和本质要求的重要方面。
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拓展和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对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认识,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得到深化。这突出地表现在“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等重要论断的形成。
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至上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展开和体现
人的发展问题不是抽象的,而是与一定社会制度相联系的。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受资本逻辑宰制的社会是与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艾伦·W.伍德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一书中披露:“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我自己生活其中的美国社会,是一个以巨大的不平等为特征的社会”,[9](P12)“我们生活在一个财富、权力、资源和生活前景极不均衡的世界。从许多方面来看,今天的美国社会比十九世纪中期卡尔·马克思在革命抗议中所论及与反对的资本主义秩序更加不平等。……美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不平等的,但它与较贫穷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更大,不平等加剧的趋势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仍在加速,看不到尽头。”[9](P277)支撑这一结论的是这样一组数据:自1980年以来,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的收入增加了275%,而在扣除通胀因素之后,普通工人的标准工资只增加了1.23美元;在2009—2010年,当美国从金融危机中复苏时,美国收入增长的93%被收入最高的1%占据了。[9](P277)
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平等与自由的价值原则,通过社会进步、实现共同富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10](P225)“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10](P15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P9)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P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3](P9)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福祉、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满足或实现的过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一个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相结合中获得了新的内容。
2.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现代化本质上一致
针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只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和做法,习近平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论断。[14](P164)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人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城镇化过程是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水平是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36.09%,2002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为49.68%,2013年为53.73%,2021年达到64.72%。[1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大约在80%左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只有农民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得到破解时,人的现代化问题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虽然习近平关于“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论断是针对城镇化工作而提出的,但是这一论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对于理解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的现代化”的概念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所提出,其内涵具有局限性。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其著作《人的现代化》中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人们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他还把人口构成、教育程度、寿命等与人有关的因素作为现代化的指标体系。[16](P4)这些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发意义,但他忽略了人的发展中的社会制度因素、不同民族或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差异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一判断蕴含丰富的内容。其一,人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反映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其中,人是决定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是最活跃的要素。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过是一定社会主体追求着自己目的的活动而已。这里所说的人或主体,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体。其二,人是现代化的目的。马克思指出,人本来是生产的目的,然而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17](P137)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8](P652)其三,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一论断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现代化。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中逐渐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的概括中,内在地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条件,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17](P56)即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去逐渐实现的过程。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又体现人民的公平正义权利的实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这里所说的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还包括在社会权利方面的平等、共享。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中实现的,是在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中实现的。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创造全面丰富的物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等社会条件。“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但是,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不是使一定的生产条件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7](P172)“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19](P507)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当作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促进高质量发展当作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方面的内容,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精神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美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现代化进程提高了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紧张或不和谐。这就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世界和平安宁中实现的。在生产力发展和世界普遍交往形成的基础上,随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的加剧,人们也逐渐由地域性的存在向世界性的存在转变。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个人的发展不仅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而且同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在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世界环境或国际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方面仍然存在需要改进之处。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夺个人的自由时间时尖锐地指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役畜。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身体垮了,心智也变得如野兽一般。”[20](P7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而且能够为劳动者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教育是直接提高人的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最重要的途径,因而也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最重要的途径。要克服教育中忽视生产劳动教育的弊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P556-557)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并指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比较薄弱的环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1](P344-351)这些论述为我们如何培养青年学生并使其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概言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或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基础或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主体力量和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交相辉映,协同共进,为各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来源: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4期】
【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与党的建设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本网编辑:魏宇航】